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目录

中国民族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综述

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摘要:

2018年6月16日至17日,中国民族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协办,主题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来自全国83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8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60余篇。会议开幕式上,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赵利生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学术传统与民族史研究情况。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正寅研究员致开幕辞,阐述了本次学术年会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中国民族史学会在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开幕式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炯教授主持。本次年会设有主旨报告和小组讨论两种研讨形式。主旨报告分为两场。第一场于16日上午举行,由刘正寅研究员主持,共5位学者作了精彩的汇报。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的报告《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看各民族共创中华》,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结构、历史、地域和文化四个方面,论证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的理论。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教授的《清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及其特点》,利用早期清代西藏地方志资料,厘清了康熙末至雍正时期汛塘、粮台的多方面性质与职能,阐明两者对清朝治理西藏与康区的重要意义。湖北社会科学院刘玉堂研究员的《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通过列举荆楚地区的10个文化特点,介绍了近代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荆楚文化。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的《留东清真教育会的性质与影响》,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梳理了近代回族知识分子在日本成立组织、发展成员、创办刊物及参与革命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的《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历史发展的特征》通过爬梳史料,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周边的基本形势、诸民族迁徙与融合、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及西域与内地的关系特点。第二场主旨报告于17日下午举行,由赵心愚教授主持,共4位学者做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彭丰文研究员的《从盛乐到平城:北魏王朝的国家建构与政治转型》,通过拓跋政权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这一历史事件,探讨北魏王朝的政治转型意义,并阐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路径的思考。刘正寅研究员的《记忆重构与认同转移:元明西域文献中的“蒙古之地”》,考察了13世纪至16世纪西域文献中“蒙古之地”所指地理范围的历史变迁,并揭示出这些变化是多种历史因素交织发展的结果。南京大学华涛教授的《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反思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当代建设的意义》,从民族学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具有的重大意义,也为当下民族研究与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启示。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的《构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新的话语体系》,指出了中国民族史学界长期受西方学术话语影响的现状,提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民族史学新的话语体系。主旨报告展现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考和新方向。小组讨论分为6个会场,围绕着16个主题进行专题讨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专题从云南藏区的民族关系、当代民族史研究中的不同史观、多元文化图景与近代中国民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同基础、费孝通的民族与国家观念及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诸方面,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通过研究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事务,论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内容包括先秦多民族国家体制、秦汉隋唐的外封体制、北朝对中原谥法制度的适应、西夏儒学问题、金代女真人的内徙、元代国号、清朝的藏传佛寺、清中后期的青海蒙藏事务、甘南藏区与“边疆意识”、东北四大族系的历史贡献等问题,以及对藏族史编纂问题和古代陆疆安全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从清朝“华夷观”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抗战前后回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抗战时期蒙古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1947年以后的中国民族学界与边疆治理以及国大选举事务中的民族身份与政策争议诸方面,讨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国民族史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集中在思想史领域,涉及辽代法制的儒家化、马注对中国传统心性论的改造与借鉴、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格萨尔》史诗及甘肃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研究。民族史研究的新视野、新理论、新方法。此专题围绕着回族史研究的新学科视野、殖民侵略战争与日本民族学的发展、《东乡族简史》文本的比较分析、近年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研究成果评析、文天祥“应当抗元与殉国”视角下民族史学知识的生产,以及“客位”与“主位”双重视阈下的《回回原来》等问题展开讨论。中国民族史区域研究的交流与互动。讨论涉及拓跋鲜卑的狩猎与畜牧、明初关西七卫东迁、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的历史渊源、近代尼泊尔和西藏地方的借债关系、吐蕃佛本之争的原因、705年的吐蕃政变、唐朝巴蜀少数民族的分布、晋唐巴蜀僚人与区域政区、《杜文秀帅府秘录》中的民族思想、清代外藩蒙古“喇嘛旗”锡哷图库伦、肃慎族系文化资源与发展、舟曲上河藏族和山后藏族的流动等诸多论题。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研究。这一专题是从史学纬度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方法和经验。内容包含甘青川边藏区的部落冲突、青海政治一体化、乾隆朝回部参赞大臣演变、晚清新疆的义学、清乾隆朝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土司治理、清代苗疆治理、西晋初年南中政区体制变化、明初百夷社会、宋代梅山蛮和民国陈汉光抚黎等问题。民族地区法制史研究。学者从法制史角度论述近现代新疆穆斯林社会的债务、清末甘肃循化厅少数民族诉讼、河西走廊的市场体系、凉山民主改革准备期的治安工作、近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中外诉讼和民国时期改土归流后土司辖地的归属纠纷诸问题。少数民族组织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涉及金代的避讳、清末循化厅少数民族聚居区赔命价、清初盛京早期八旗军事管理体制、清代满洲文官丁忧制度、清末民初云南民族地区的商人群体以及卫拉特集赛组织诸方面。民族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研究。讨论围绕着少数民族佛教、道教信仰的研究,山川、树木、龙神、龙母等民间崇拜和神话传说研究,以及少数民族诗歌、舞蹈、传说故事等展开。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研究。此专题皆立足于族群认同问题,分别考察了明清华北回回人、隋唐中原西域人、滇南孔姓彝族人、清代松潘羌族、青藏地区的藏语穆斯林和元初契丹人这些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族群对地域、族属、祖先、信仰的认同和记忆。土司制度专题研究。围绕明清土司制度,学者各有侧重地从国家治理手段、考核管理制度、内部权力结构、不同地区土司的差异、土司的身份建构,以及土司政治等方面作了论证。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者论及托茂回回的名称、《钦定西域同文志》中的双语合璧地名、民国游记中的新疆多民族文化、清代甘肃张家川籍回族、宁夏黄渠桥镇“桥神”祭祀、南方土司制度的兴衰、南朝巴蜀僚人的华夏化、元明“两思”地区的民族关系、清代湘西苗疆的集场交易、开封清真寺碑铭、河南马氏家族的文脉分化及海原大地震时的民族关系等问题。民族历史人物专题研究。分别对中古时期李陵后裔、八王之乱时期的刘渊、屠各刘氏的先世、金元之际的巩昌汪氏、《三世王记碑》中的赛典赤、哈萨克公库库岱、清代理藩大臣松筠、藏族政治家格桑泽仁、民国将领马仲英、民族教育家马汝邻,以及《西藏游记》的作者艾伦·温宁顿等群体或个人进行个案研究。民族语言、历史地理研究。该专题从历史语言学和地理地名学视角,对玉帛古国和干戈王国、匈奴五属国与部落分布、“汉龟二体五铢钱”、多语种文献中的《成吉思汗传》、双语文献《委兀儿译语·地名》、唐朝室韦都督府故城、梨树偏脸城、敖母林地名、清中期南疆新建城市称谓、布特哈与扎赉特的边界等问题一一给予详细考证。全球史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这一专题是在全球史的视野下考察中外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涉及论题有阿佤山中缅边界问题、噶尔丹与俄国关系、清朝与哈萨克贸易关系、中国茶在伊斯兰世界的传播、国际宗教交往、元明滇缅边境土著、马来西亚的华人穆斯林群体、回族—东干族文化、中日韩的徐福研究等。大会闭幕式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王欣教授主持。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华涛教授对这次大会作了全面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学术年会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次会议具有资深学者贡献大、中年学者表现突出和青年学者进步迅猛的特点,并提出今后民族史研究应特别关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应充分注意历史的复杂性,应注意吸收传统史学的优秀成果等一系列建议。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杨文炯教授致大会闭幕词,他对各地学者的积极参与和会务人员的辛勤工作表达了诚挚的谢意。这次会议规模空前、讨论热烈、交流效果良好,在组委会的精心组织与与会代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作者陈春晓,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温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邮编100081)〔责任编辑 马 骍〕

作者: 陈春晓 温拓
作者单位:
期刊: 世界民族
年.(期):页码 2018.(4):0-0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
关键词:

欢迎阅读《外国文学评论》!您是该文第2207位读者!